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感言

“我的工作在台湾”

时间:2012-07-11     来源:新华网
视力保护色:

——“走进台湾陆资企业”

新华网台北7月11日电(记者 齐湘辉 陈键兴 袁非焱)“我从上海来台湾工作一年多了,感觉没有什么差异,都挺适应的,”中化集团台湾办事处员工徐嘉俊说,“工作上,与台湾客户打交道更多了;生活上,这里都很方便,语言交流没有障碍,饮食习惯也不需要调适”。

时逢大陆企业来台投资开放3周年,新华社记者日前接连走访了多家驻台大陆企业。记者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陆企入岛,一批大陆员工常驻台湾工作、生活,与台湾同仁比肩共事,与台湾民众日常接触,成为新形势下两岸交流与人员往来的具体践行者。

徐嘉俊正是其中的一位,从2007年开始从事船运业务的他对记者说:“在大陆工作时,和不少台湾客户就已经很熟悉,来到台湾工作后见面机会就更多了,这让我们彼此沟通得更好,业务开展得也更有效率。”

生活在台湾也让这位上海年轻人与台湾普通民众更加亲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都很平和,很有礼貌,很友善和热情”。

对所有常驻台湾的大陆企业员工来说,心中最大的牵挂就是家人。徐嘉俊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才9个月大,自己每个月回上海开会时看到孩子又长大了,心里都暖暖的,离开时都非常不舍。平常在台北,想家时通个电话,听听家人的声音是一种慰藉,让徐嘉俊唯一有些“抱怨”的是“信号不太好,常常断线”。

作为首批来台的大陆企业负责人之一,中化集团台湾办事处主任柯希霆对于在台湾工作、生活的感受更深。

“刚开始还是有些不便,办什么都没有先例,都要摸索,比如办理信用卡、申请一年多次往返的手续等都要来回沟通很多次,”他对记者说,“当时刚刚开放,台湾当局相关部门虽然有大体的政策,但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同一个规定在不同部门可能解读不同,因此办事过程中经常碰壁。”

“现在基本都比较顺畅了。来台湾将近两年,能感到工作、生活上的条件不断在改善,越来越便利。”柯希霆还告诉记者,台湾方面去年同意陆企员工家属来台探亲后,他的家人都曾来台北陪伴,“比起之前孤身一人,算是进步了”。

同为第一批来台的大陆企业“拓荒者”,东方航空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周莹已经连续在台北度过了三个春节。

“航空公司是越到节日越忙,每年春节我们都要留人。来台后的前两个春节,我们留台的员工只能自己组织个联谊会。今年的春节就不同了,因为去年台湾方面开放陆企职员家属来台探亲,我把父母和弟弟全家都接来台湾过年,很热闹,大家特别开心。”她说。

因为2008年7月两岸开通“周末包机”,同年底进一步实现全面直航,大陆航空公司成为最先来台设立分支机构的陆企。当时,周莹接到公司指令,从香港调到台湾工作。

来台湾四年,周莹笑说自己“快变成台湾人了”。她说,虽然两岸相隔海峡,但毕竟同根同源,文化相通,来台湾工作、生活很快就能适应。

来台之初,东航派出周莹等3位大陆职员,现在增加到7人。潘凯是其中一位,目前担任航站客运代表,家在上海的他来台湾也已一年多了。

谈到常驻台北的感受,潘凯说,因为工作很忙,所以生活的便利性就很重要。“这里的交通非常便捷,便利店又很多,饮食上也很丰富。刚来的时候常在外边吃饭,台湾美食确实名不虚传,不过现在有空也会在家里自己做些‘家乡味’”。

潘凯的孩子还只有5岁,但家人很支持他来台湾工作。“我和家人都认为到台湾分公司来工作是一个好机会,能看到事业上新的一片天。”他说。

“我负责航站的工作,日常要与负责地面保障的台湾长荣、华航等代理公司进行接触。他们非常细致,十分敬业,我们的相处很好,沟通越来越顺畅。”潘凯说。

但是,记者也了解到,由于台湾方面仍有一些限制性规定,来台陆企的大陆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周莹告诉记者,虽然已可办理一年多次往返手续,但到目前为止,陆企员工还无法取得台湾发放的居留许可证和工作许可证,造成极大不便。

“分公司的大陆员工在台湾领取工资并且缴税,但却没有工作许可证,严格说来有被认为是‘非法打工’的风险,”她说,“外商在台都有居留证,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在台湾缴税,为什么连工作许可证都没有呢?”

柯希霆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和周莹还谈及看病就医的问题。据了解,按照台湾方面的规定,需要在台湾居留超过4个月才能办理健康保险。而实际上,“陆企”大陆员工常常因为业务关系要返回大陆,大都无法一次性在台居留4个月,因此无法享受台湾的医保,看病都要自费。

周莹还介绍说,台湾方面虽已开放陆企员工亲属来台探亲,但规定只允许直系亲属来台,每年3次,且每次不得超过2个月。

“两岸交流日趋深化,作为驻台陆企,我们希望台湾方面能重视这些问题。要吸引更多大陆企业来台投资,台湾方面就应该对‘陆企’员工的基本权利有更好的保障。”她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