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释放出能源新信号

时间:2012-12-12     来源:中国石油报
视力保护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用“革命”一词来阐述能源生产和消费,是以往没有过的新提法。这无疑折射出当前国内外能源环境处于变化之中、国内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时代变革大背景。

毫无疑问,十八大传递出的“变”字新信号,将贯穿于今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各领域。朝何处变?哪些方面变?如何变?石油企业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时,必须厘清认识,深刻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能源的提法当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个人理解“革命”的提法,就是要进行重大的变革。

时代大背景:变革

有这样两个背景引发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样的提法。

首先,国内外能源环境的变化。国际上看,当前全球正处于能源领域的深刻变革当中。一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领域新技术革命,可能成为领头新技术,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革命。二是全球的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即能源消费中心东移,能源生产中心西移,由此带来的能源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对国内能源安全带来极大挑战。而未来全球能源领域这两种深刻变革还将进一步体现。从国内看,国内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提升,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特别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相较而言,美国等传统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却在降低,能源独立已经取得重要进展。这种对比无疑为我们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也为我们自身的能源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也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长期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而在能源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能源效率进一步提高,但是能源和环境始终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今后一段时间,和经济发展要不断转变方式这个思路一脉相承,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思路也是对能源发展方式实施重大转型。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传递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信号。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但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在上涨,能源供求关系始终绷紧,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凸显。因此,设定总量、控制总量,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无约束地实现增长,并最终要靠能源总量的控制和约束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比如在总量控制的大前提下,高耗能工业一定会加速调整。

同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也可以推动能源供应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未来几年,政府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双向”政策上,即供应和需求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只关注供给,“十一五”起,这一局面被根本扭转,开始关注需求并采取很多政策。在“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除了要继续实施较强约束力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外,还要关注能源结构的调整。

不合理的能源供应结构长期存在,总量控制则可以调整优化这一结构。应当加大对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供应总量控制,对其采取强约束力政策,大力发展天然气、页岩气及其他的非化石能源,力求以能源总量控制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利用方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到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节能是需求管理的核心途径,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制度节能是节能的三大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国结构节能的贡献占到20%,技术节能贡献80%。按照规划,“十二五”要实现能耗下降16%,需要显著提高结构节能的贡献率,并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获得突破。

除了节能,今后应当着力提高能效。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分布式能源,注重发挥分布式能源的协同性效应,热、电、冷联产,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这将成为能源利用方式革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技术变革:低碳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能源技术变革也给予了关注。技术可能是解决中国未来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新能源技术和低碳产业革命成为后金融危机的一大亮点,尽管这种变革还不足以支撑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但这是新的苗头并且已经形成了新的趋势,这可能形成未来全球技术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反观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和气候变化挑战加剧,一方面低碳发展转型成本高企,另一方面低碳发展转型也迎来重要机遇期。我们需要为此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理顺能源价格,放开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经营环境,加强政府的能源监管制度和管理制度,以这四方面为抓手,推动新的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    冯飞(记者王晶采访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