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封面
  • 杂志目录
  • 下一页
  • 浏览情况
  • 往日期刊
  • 主办
    中化集团办公厅
    总编辑
    张宝红
    编辑
    郭凤琳 胡启林
    徐珊 陈路路
    设计统筹
    王向东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中座1116室
    电话
    010-59568089
    010-59568098
    传真
    010-59568890
    邮箱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请与《新中化》编辑部联系
    内部刊物,免费赠阅

大稻至简

文/

李婷婷 沈阳院生物与医药研究所

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本着“求真、求是、求变、求进”的态度,用真心、汗水、智慧、操守去实践,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春季里经常刮着七八级的大风,天地混沌一片。人在外面走一会儿,嘴里就能进沙子,淡淡的咸味挥之不去,没人相信在这片地能种出粮食。

然而,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沈阳院不仅让这片盐碱地长出了水稻,还获得了“一级大米”认定,并且上市销售。我们将这种米称作“大稻至简”。

正如给大米取的名称那样,最有价值的道理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本着“求真、求是、求变、求进”的态度,用真心、汗水、智慧、操守去实践,经受磨练且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丈量

我们的团队刚到黑龙江省肇源县驻地的时候,就像知识青年刚刚下乡,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感。然而,短暂喜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种种不适应。自来水管没有水,夜晚突然停电,整夜刮个不停的大风……

尽管条件艰苦,但同事们迅速投入工作。他们最先解决的就是土壤性质快速诊断、地块分布调查和每块水稻池的面积测量问题。冬季白昼时间短,为了节省时间,早上不到6点,他们就背着仪器设备和干粮,在大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田里,午饭直接在地里解决。采样、丈量,白天需要工作近10个小时,晚上回来后继续窝在办公室,用电脑整理数据、制图。

组里最小的一个兄弟孟垚在取样时,因为戴手套操作GPS不方便,想都没想就脱了手套继续操作。几个小时后,他突然跟我说:“姐,你碰碰我的手,怎么没知觉了。”那天,我偷偷哭了。

5000多亩地,被大雪满满覆盖着,足足有30多个沈阳院那么大,雪下面是坑洼不平的荒甸子,有些地方一脚下去,雪直接没到大腿根,小伙子们硬是这样一步一步走遍了全部的水稻田。

最终,详细的地块分布情况调研全部完成。这张珍贵的图纸,对于日后耕种物资的购买、调理剂的撒施、水稻秧苗的播种都极其重要。

配方

攻坚克难的道路上,总是会遭遇一个又一个关卡。

经过科学的测试分析,这片地属于典型的中重度内陆苏打盐碱地,总含盐量不高,但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含量、PH值极高,水土环境总体呈现胶连状态,土壤中微粒含量大,这也正是导致“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的直接原因。这样的土壤环境对植物的毒性非常大,连碱蓬草、三棱草等适生性杂草都很难存活,更别提粮食作物水稻了。

春耕在即,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应对当前地块的配方和技术。于是,我们在现场将当地的土壤碱化度、PH值高等问题迅速反馈给实验室的同事们,实验室的同事们又迅速形成应急方案,以2017年的调理剂配方为基础,进行配方升级。

在此基础上,现场同事针对水利设施进行整改,避免了春耕初期用水量大导致的灌溉水不足等问题。最终,我们拿出了一套适合这块土地的完整改良方案,并进行了大规模验证试验。

沟通

春耕开始后,与农民之间的沟通融合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他们的观念里,我们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如何能够快速打通沟通渠道、让土壤改良和耕作任务执行下去,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王恩彪是团队里的“闷葫芦”,他的特点就是给人一个礼貌的微笑,然后闷声干活。那段时间,他早出晚归,显得极为神秘。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每天早晨四点多就起来,去地里转上一圈,把前日没有完成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梳理一遍,等着试验田农民们陆续上工了,他挨个与大家聊天,把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拉家常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取代下达任务的传达方式。

到了晚上,他也不回驻地吃饭,而是待在在工棚里和农民兄弟一起吃一起聊。渐渐地,参与试验田劳动的农民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也愿意听他说的建议和方法。

恩彪变成了项目团队和农民之间的连接纽带,这种实实在在的友谊桥梁建立起来后,工作效率和任务执行率空前提高。

后来,水稻长起来了,工作没那么紧迫的时候,我们都放弃了早起的习惯,而恩彪还是坚持凌晨4点多钟就一头扎进地里,一直到晚上天黑才回来。他拿着小本子和测土设备,一块地一块地走下来,试验田每一块地的改良情况和数据都已经深深融进了他的脑海。

风吹稻浪,终于等来了收获的季节,抢收的水稻已经出米了。这米,就取名“大稻至简”。回想这一年走过的路,充满艰辛,也充满感动。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再难的事,只要以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去抽丝剥茧、探索改变,就一定做成。

这,就是我们团队和“大稻至简”的故事。

浏览: 438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