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封面
  • 杂志目录
  • 下一页
  • 浏览情况
  • 往日期刊
  • 主办
    中化集团办公厅
    总编辑
    张宝红
    编辑
    郭凤琳 胡启林
    徐珊 陈路路
    设计统筹
    王向东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中座1116室
    电话
    010-59568089
    010-59568098
    传真
    010-59568890
    邮箱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请与《新中化》编辑部联系
    内部刊物,免费赠阅

从“丝路”看世界

文/

王学良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曾被评为2016年豆瓣十大历史好书、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人民日报对此书评价甚高,在19天之内两度推荐,风头一时无两。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谈世界史,可谓立意新奇。按既往理解,“丝绸之路”是贯通东西的一条古老商路,它既承担着商业纽带的作用,也承担着文化纽带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实际上丝绸之路并没有起点和终点,只有端点。张骞出使西域,只不过是加入丝绸之路,而非建立。这条古老的商路之所以具有如此中国化的名字,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19世纪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发现了一段路线明确的古代商路,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如此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已不可考。

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作者创造性地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内涵。他将“丝绸之路”分成二十多条理念之路,包括“信仰之路”“皮毛之路”“重生之路”“美国之路”“霸权之路”等等,每一个标题代表着不同时代里,蕴藏在这条路中不同的主题。在作者笔下,“丝绸之路”并非那条实际存在过的古代商路,而是泛指东西方的沟通与交流,只要存在交流,就存在丝绸之路。

文明的进步恰恰在于交流。在这条路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曾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大军传到印度,印度佛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到了中国和西欧,中国也将自己的橘树、桃树、牡丹、杜鹃花、山茶花和菊花传给了其他地区。

同样是在这条路上,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直接促进了宗教改革。如果没有宗教改革,自由民主的现代价值不知道要晚多少年才能诞生。

可以说,全球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它并不由西方主导。在漫长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两千多年来,全球化的进程虽然偶遇挫折,但从未中断,奥斯曼帝国曾试图垄断商路,却直接催生了大航海时代,新的交流之路被开辟出来。

交流不会断绝,象征着“连接”的“丝绸之路”永生,任何逆全球化的举措,终将被历史淘汰。

大航海时代之后,陆上“丝绸之路”沉寂许久,西方崛起,至今已超过五百年。不过新的历史机遇期已经来临,《全球通史》的作者曾提出过一种“遏制领先法则”,简单来说,在历史的变革时期,此前相对落后的文明会迎来弯道超车的机遇时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丝绸之路”的重新崛起,标志着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的未来。

浏览: 499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