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感怀

杨宏

2010年,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踏上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开始了援藏生涯。在近两年半的援藏工作中,有很多感受,工作任务和成绩、理论道理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些都是我们应该遵循和执行的,我想就生活中一些小细节谈谈个人感受。

2010年,作者在飞机上,即将奔赴援藏一线。

高原反应

在西藏,高原反应是无法回避的一关。我到西藏后,经历了多次高原反应,最近的一次就在今年春节后不久。当时,我和同批的中化集团援藏干部孙国东从家返回日喀则(海拔3950米)。刚下飞机,感觉空气比北京清澈得多,但由于空气缺氧,我们必须要始终保持大口吸气做深呼吸。

为尽快适应当地气候,我们坚持不吸氧,让身体自我调节适应。但在当天晚上吃饭时,我发现连喝粥都变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当时,虽然已休息了整整一个下午,但高原反应带给我们的身体不适仍非常明显。我们以最慢的速度步行至宿舍外粥铺,滚烫而鲜美的一碗粥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却没有任何胃口。但为了有体力适应高原气候,必须吃下。我们一口一口往嘴里喝,却发现下咽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每一口粥都好像堵在嗓子眼一样,不往胃里走,要用力再咽一次才行。每吞咽一口,都是“力气活”。就这样,我们喘着粗气,费半天劲才勉强地喝了半碗粥,再无力气去喝剩下的半碗,只得回宿舍休息。

这样的“力气活”我们干了三天,直到一周后方才恢复正常。这时我惊喜地发现,体重一下子轻了10斤。

图为作者在中化集团援建的岗巴蔬菜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爱心接力

2010年9月1日,我们赴岗巴县直克乡,参加由中化集团引资新建的直克乡希望小学落成典礼。学校里的孩子们皮肤黝黑,由于身处高原缺氧环境,身高比内地同龄孩子普遍矮10到20公分。

当结束整个活动后准备离开时,我发现在身旁有一对满脸沧桑的藏族老夫妻始终跟随着我们,手中还捧着一个破旧的竹篮。校长介绍说,这对夫妇是一名贫困学生的父母,受到前一批中化集团援藏干部季抗利同志三年的助学资助,想表示感恩之情,虽然家境仍然贫寒,但还是想将省吃俭用攒下的几十个藏鸡蛋送给我们。

他们没有用华丽的言语表达感激之情、也没有能力付出更多,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祈祷祝福。受此情此景打动,我和孙国东当即决定继承和发扬中化援藏干部的优良传统,把此项责任传承下去,现场认领了5名贫困学生,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希望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图为作者与资助的学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