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风采

湄洲湾畔“新铁人”——记中化集团劳动模范、中化泉州石化工程管理部总经理助理贾洪良

时间:2013-06-06     来源:中化泉州石化
视力保护色:

一部艰难创业史,多少覆地翻天人。

闽南大地,青兰山下,湄洲湾畔,中化集团下属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的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近千名中化泉州石化员工与一万多名来自总包、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项目建设者们正争分夺秒,抓紧推进项目建设。这中间无数的身影,让人敬佩,值得铭记。贾洪良,泉州石化工程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正是其中之一。

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但他在深爱的项目上,用执着和坚强,书写着属于炼油人的壮志豪情,并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倾情奋战湄洲湾

贾洪良今年50岁了,石油工人家庭出身的他从小听到的、看到的都离不开石油,“铁人”精神已经流淌在了他的血液里。自从16岁开始工作,广州石化、茂名石化、惠州乙烯及海南炼化等12个大型石化项目建设都留下了老贾的身影。几十年间,他走南闯北、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

2008年4月,贾洪良来到了中化泉州石化。从那天起,这个魁梧彪悍的北方汉子,就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里。“他丰富的行业经验,对泉州石化这个新建项目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中化泉州石化副总经理王宗国如是说。

项目建设初期,因全厂坐标、高程不统一,经常给工程施工带来混乱以及质量隐患。贾洪良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和同事们一起完善了工程测量控制系统,使全厂坐标、高程系统与国家、地方测控系统相符,避免了上述问题。老贾会同公司专家和技术人员集思广益,对各种桩型利弊进行详细对比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选用预应力管桩、混凝土预制方桩为主要桩型,攻克了全厂地下水强腐蚀给桩基和基础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增加工程造价的难题,为大炼油工程全面开展争取了主动。

搞项目建设需要专业和经验,但更需要一颗责任心。来到泉州石化这几年,贾洪良每天除了简单的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出现在工地上,一直工作到很晚才回去。老贾的家在外地,他很少回家探亲,几年下来累计义务加班近200天。

在别人眼中,贾洪良简直就是铁打的,还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老贾坦言,“咱也想回家,也想抱抱孩子。可是这么大的工程,放不下啊。工期太紧张,耽误不起啊!”

粗中带细好“总管”

2010年初开始,贾洪良负责主厂区回填协调任务。回填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炼油项目,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如何与当地县政府沟通协调尤其重要。贾洪良带领工作组同事昼夜奋战在工地,对回填工程进行全程检查。

为确保回填的质量和进度,老贾反复往返于县政府、施工单位间,协调解决各种困难。看着贾洪良这样兢兢业业、严谨较真,政府和施工、监理单位逐渐积极配合起来。最终,回填工程按期完成,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惠安县常务副县长赖清正非常敬佩贾洪良,评价说:“泉州石化多一些老贾这样的人,工程进度就更快了”。

搞项目建设需要埋头苦干,也需要抬头看路。熟悉贾洪良的人知道,别看这个整天在工地上风风火火的汉子有一副大嗓门,但老贾可是粗中带细、有刚有柔。

主厂区回填总共2.18平方公里,回填砂土量达到1350万立方米,垒起来就是一座小山。这么大的工程量,是否精打细算,这里的成本差别可就大了。由于砂和土的价差大,而且受季风影响海上吹沙会影响回填进度。贾洪良反复测算,提出减少海上回填、加大陆地回填量的优化措施,为公司节省3100多万元。在项目上的这几年,老贾不断地提出很多优化建议和意见,大多都被公司采纳。

2012年,贾洪良被提升为工程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工程管理部是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施工管理的“总管”。大到大件设备吊装、监理单位考核、现场临时供电排水、桩基检测、工程测量,小到临时卫生间管理、道路维护清扫、施工队之间的纠纷等等,都需要贾洪良来进行协调,工作量巨大。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贾洪良都随时待命。为了避免耽误工作,他总随身携带2块备用手机电池。随着项目现场安装施工的全面铺开,施工现场需要协调的问题越来越多,协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干的事情没什么难的,要的就是把公家的事情当成自己家的事情,你得真用心去做。”贾洪良说。

“我一定尽早回去”

2012年底,正当泉州项目重件设备运输到现场的重要时间段,当地渔民一夜之间在湄洲湾航道布满渔网,航道被阻,大件设备无法通过航道进入码头。贾洪良接到报告后,先到当地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季节是渔民捕捞野生海鳗鱼苗的旺季,一根火柴大的鱼苗能卖35元,有时一网就能收入一万多元,当地渔民一年的生活收入就指望这三个月。

怎么办?贾洪良找到当地镇、村领导反复商量解决办法,到当地有影响力和熟悉海况的渔民家走访座谈,两次租船到海上实地察看。一次因为海上风大,老贾在海上没吃没喝颠簸了整整一天,回到岸上时全身都湿透了,冷得无法走路。老贾的行动感动了镇村领导和渔民,最后由镇长、村长陪同贾洪良一起登上运送设备的7000吨级货船押船,由4名熟悉当地海况的渔民带路,绕过捕鱼区将船安全带到了码头。看到码头上久候的同事们招手致意时,老贾觉得,只要项目能顺利建成,付出再多也值了。

长期的忘我投入、艰苦工作,“铁人”也会生病。虽然一直坚持着,但是老贾还是因为身体严重不适,不得不离开项目现场,返回老家住院治疗。对老贾的病情,从集团领导到朝夕相处的工友,甚至打过交道的参建单位人员,都非常关心,更希望能够早些再见到这位湄洲湾畔的“铁人”。贾洪良分外感激,“我一定尽早回去,用更大努力感谢大家。”

在公司,贾洪良是优秀员工,连续两年获得中化集团先进荣誉;在社会,老贾有着一份纯朴的爱心,资助二名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自己一年四季却总身着工作服;在家里,老贾满心愧疚,家人则给了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是贾洪良,一个奋战在湄洲湾畔“新铁人”。

作者:纪天宝 安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