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1日,经中央贸易部批准,中国进出口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从而正式调整为专业性贸易公司,公司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1960-70年代,公司积极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发展为专营石化贸易的进出口企业,进口了大量国家急需的物资,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之一,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65年,同中化公司有石油、化工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90个,出口品种从30多个增加到300多个,出口金额达8000万美元。进口方面也出现较大变化,农用物资、有机化工原料、塑料等进口增加。仅化肥一项,从1958年到1965年共进口1970万标吨,比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前的8年增长了3倍。

1965年6月12日,公司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开始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相关进出口行业管理的双重职责。

石油贸易在公司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自1960年代开始,公司便配合我国外交需要,向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出口石油产品及原油。1973-1974年,第一次国际石油危机爆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示,中化圆满完成了向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国出口石油的政治任务,打开了中国原油向海外输出的通道。1973年5月12日,周恩来总理对向日本出口原油在大连港进行装船演习作出批示--“要严格遵守这一演习制度,不要一曝十寒,日久玩生。并希望以此鼓励化工进出口公司。”之后,中化又将石油陆续出口到巴西、新加坡、美国等市场,使我国的原油出口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不仅为国家获得了大量外汇,也扩大了我国的政治影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方面,1973年出口突破1亿美元,1975年又达到2.14亿美元。出口商品增至400余种,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进口方面,主要以农用物资为主,化肥和农药占进口额的70%。1966-1975年,共进口化肥6404万吨,农药3.3亿美元,塑料60万吨。1975年,进口金额达11.6亿美元,进口国家和地区达32个。

石油、化工进出口业务规模的大幅增加,推动了公司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化已成为国际贸易界举足轻重的石油化工品贸易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