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70周年专题

我与中化半生缘

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化集团
视力保护色:

作者:中化集团离退休干部 朱达志

我今年92岁,不清楚是否走到人生尽头。但很庆幸,我的思维还够清晰,记忆还够牢固,以至于再回首,往事还如一帧帧鲜活的画面,历历在目。从大学毕业,到鲐背之年,我的前半生都在中化度过。我于中化,如沧海一粟;中化于我,却是前半生回忆里最重要的存在。

上海往事

1928年我出生于武汉。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形势动荡,全家几经辗转,直到1940年定居上海。我出生的年代,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我记事时起,上海就有租界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上海一步步沦陷。起初日本同欧美诸国维持着表面和平,西方国家租界里依然是“太平盛世”,拥有着上海百姓心向往之的安宁。后来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不太平,整个上海沦陷。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上海才一步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安宁,我也才有机会继续深造。

回想起来,1940-1945年我一直在上海租界学校念书。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结束后,1947年我才有机会到沪江大学读书,在企业管理系学习。这是一个美国教会办的大学,但我不信“上帝”,没有入基督教,生活比较单纯。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埋头在书堆里的学生,功课成绩过得去,平时看小说、看电影、听音乐会、打球、打桥牌等,不太关心政治,对国民党贪污腐化不满。通过在大学学习“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唯物论”等课程,以及阅读从思想进步同学那里借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对共产党、社会主义有了初步认识。那时候,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1951年我被分配到北京,我的人生开始和中化有了交集。

四海为家

第一次离家,心里很忐忑。来京前,我没离开过上海,没想到这一上火车,以后的日子就四海为家了。到北京后,火车停在前门站,我拿着行李住在大栅栏粮食店街的一家小客店。五平方米的小屋,一个土炕占了一大半,屋顶不高,有一盏灰暗的没有灯罩的小灯。我坐在屋子里,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群,觉得一切都很新鲜。第二天一早,我到前门附近的贸易部人事司报到。接待的同志给了我一封介绍信,让我去天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进出口公司(中化公司前身)报到。本以为会在北京待一阵子,没想到两天不到就去了另一座城市。

当时,中国进出口公司办公地址在天津市辽宁路一座老式洋楼里,几十名员工来自天津、上海、北京、香港、欧洲、日本和北美,绝对算得上多元化“跨国公司”。报到后,人事处分配我到计划室工作,科长很有耐心地教我如何做统计报表。那时没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做报表主要是靠铅笔、复写纸和算盘。由于进出口报表要分口岸、商品和国别等,刚开始业务不熟练,加班是常有的事。政治学习任务也很重,大家都挺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热情很高,没有怨言。我还记得,我的第一份工资是240斤小米(约合人民币20—30元),开心了半天。

时任公司总经理卢绪章,是我党出色的地下工作者,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工作奠基人之一。中国进出口公司在他带领下,努力开展“反封锁、反禁运”斗争,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

公司在天津开展工作没多久,就迁到北京。搬迁时,我坐着卡车押运文件柜,来到北京西城区武定侯胡同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里。当时心想,这下可算是安顿下来了。没想到,随后却不断搬家,先是搬到砖塔胡同一座大楼里,不到一年又搬至东交民巷13号,不久我们又把这个房子让出来给苏联专家用,公司随即搬迁至新侨饭店。不足一年,我们又迁至台基厂一处西式大院里。在台基厂办公不到一年半,我们迁至西郊二里沟进口大楼。

那时候,大家对于公司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很深。记得刚入职不久的1953年,公司组织一次体检,我和几名同事查出肺部感染。那个年代,肺部感染属于高传染、低治愈疾病,公司给我们单独安排宿舍,单独安排伙食,还从香港专门进口特效药,治好了我们的病,我们几位同事对公司特别感激。虽然四海为家,但公司在哪里,我们的归属感就在哪里。我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工作,为祖国、为公司誓做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1952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运动”不断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运动”一个接一个,这些活动占据了不少工作时间,公司业务也受到较大冲击。好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外贸,公司总经理重视经营,我们的业务才没有受到颠覆性打击。

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分”不好,经常要下放劳动。我记得那时候,种过地、除过草、帮过厨、修过水库,还挖过防空洞。我下放劳动去过陕北绥德县、吉林省舒兰县、河南省息县,还有北京小汤山等。那时候经常有批斗会、讨论会,写大字报、写检查,上街游行等也是常事。有次上面通知时任总经理赵茂春同志到当时协助周总理抓外贸的陈云同志那里汇报工作,赵茂春总经理要我陪同前往。汇报后,陈云同志对中化的天然胶业务很关注,这对公司的进出口业务起到促进作用。

空中飞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吹响改革开放、振兴经济的号角。公司也因国内经济形势回暖走向高速发展期,进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公司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化成为国际化经营综合试点企业。1989年,美国《财富》杂志登载中化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从那年起,中化集团先后28次入围世界500强。

我很幸运,赶上改革开放、国际化经营的浪潮。1978年到1986年,我先后五六次担任广州出口交易会化工贸易团团长,带队出访欧洲、美洲、亚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新加坡、日本、汉堡主办过展销会、洽谈会。1982年我被公司提拔为计划处处长,1983年4月,被任命为中化总公司副总经理,1985年到1986年我还兼任公司党委书记。

1986年10月,公司派我到中化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抵美后,中化美在总公司大力支持下,业务发展很快,并先后成立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公司,由我兼任董事长。1988年11月,中化美集团公司成立。总公司并购美国太平洋炼油公司半个炼厂后,中化美公司根据总公司指示,要在美国购置一个磷肥厂。我们把消息放出后,有两家有意卖给我们,于是我们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调查、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谈判,最终在总公司授权下,购置美国原钢铁公司所属的美国农化公司,1989年2月9日签订合同。该厂年产磷肥100万吨,有450个员工,当时我们决定工厂名称不变,仍叫美国农化公司,由我兼任第一届董事长。1989年3月8日在工厂召开第一次董事会,我在会上向员工宣讲中化精神“开拓、求实、高效”。

坦白说,在美国开展各项业务不能算一帆风顺。人生地不熟,陌生的文化、陌生的任务、陌生的语言,我在各地兼任董事长需要开会,并购工厂要调研谈判,有时候早上还在纽约,下午就到了洛杉矶或休斯敦,很忙碌。我统计了一下,1992年我出差在外就有143天。

回想起那段日子,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中化美的同事很团结,也很有凝聚力。大家觉得,只要我们能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存在。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1993年年初我65岁,调回北京,在总公司做了三年左右顾问。

逝者如斯,行至暮年;红阳西垂,静坐庭前。四季流转,仰望苍天;今夕百年,似一瞬间。昔日旧僚相携过,笑谈浮生与流年;今朝回首来时路,眉尖涩涩眼微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