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感言

从大港油田到中化

时间:2010-12-21     来源:集团公司
视力保护色:

勘探开发公司 田秀霞

  转眼间,从中石油大港油田来到中化已经3年了,适逢公司建司60周年,回想在中化经历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

2007年3月19日,我来到勘探开发公司。与工作了近20年的油田相比,工作的方方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全新的工作对象。在中石油,油气资产多数是公司独家持有,从勘探到开发、从地质到工程、从方案设计到现场实施,除非重大的投资,基本上都是油田自己说了算。而中化的油气上游资产多是非作业者项目,除了要研究各式各样埋藏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油藏外,还要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想法,必须与作业者沟通,首先要说服作业者和其他合作伙伴才能付诸实施。公司2007年初刚进入赵东项目时,大家都很不熟悉这个油田的特征。就像大夫一时摸不准病人的脉搏一样,新井钻井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复杂情况,如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识别深层油气,接连几口井出现了气油比高、产油量低的情况。眼看公司产量计划难以实现,大家都很着急。技术研究部及时调整了研究思路,研究重点从系统研究转变为新井目标研究,特别是油气层、油水层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与项目管理部一起,督促作业者加强井位研究、轨迹优化等工作,终于在下半年逐渐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作业者也越来越重视我们的意见,不定期地同我们开技术讨论会,共同探讨地下油藏的特点,不断优化方案和井位设计。2008年和2009年,赵东油田均顺利地完成了当年的产量计划目标。

其次是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在大港油田时,针对一个油藏,除了采油厂自己的技术人员参与研究,我们还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共同攻克难点,油田机关主管部门还要审核把关,因此一般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不同专业岗位的人员在同一个油田上工作。另外,随着项目的增多,往往是1个项目由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管理、研究。但在中化,受方方面面条件所限,一名技术人员要管理多个项目,这对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虽说我已有20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但在中化,总觉得知识不够用,个人能力不够强,有很多问题一时还不能解决。

我深深认识到,不学习就要落后甚至被淘汰。不管是国际交流合作,还是管理不同类型油藏,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外语、计算机等专业能力,不然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在大港油田时,除了专业软件涉及的那点术语,英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就荒废了;到中化后,天天都要与英语打交道,除了看英文邮件、读英文资料外,还有涉外工作会议。刚开始,我一句英语也不敢说,老怕别人听不懂笑话我,一时感觉很着急,也很迷茫,一度也曾想如果还在油田就好了。但常言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我走进了中化,就要适应新的环境,珍惜更好的发展平台。2年多来,我报名参加英语培训,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恶补英语,终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除了英语,在公司的专业技术软件培训、管理课程、对外交流合作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接触不到的知识。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积累,这让我的生活很充实。

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哪个公司的普通员工这么关心油价、关心公司的发展。3年来,国际原油市场大起大落,我们的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勘探开发公司评价了很多的新项目,并成功并购了多个项目。油价高涨时,现有项目效益很好,公司业绩高,个人效益也不错,但我们购买新项目的成本也会很高。油价低迷时,现有项目管理难度增加,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我们全体员工经受住了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在工资不增反降、任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辛勤工作,完成了全年的产量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们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成功并购了Emerald项目,成为哥伦比亚多个区块的作业者,增强了公司发展的后劲。虽然哥伦比亚项目目前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完成今年的产量任务不容乐观,但相信通过各个部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是可以改变目前被动局面的,项目管理也将逐步走入正规。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找措施、提井位、增储上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竭尽全力、集中智慧、扎实研究、突出实效,力争完成2010年的目标任务,为建司60周年献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