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中化

走基层·寻找最美一线工人:于秀萍 种业队伍里的“花木兰”

时间:2013-06-14     来源:中央电视台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玉米制种产业在河西走廊腹地张掖市强势崛起,国内各大制种企业相继在这里设置基地。作为中化集团中种公司西北生产基地的一名亲繁质控技术员,每年经于秀萍和同事们把关合格的玉米杂交种达4000万公斤。从业以来,她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各测试点。雨天,她为种子搭篷布,胳膊抱、肩膀扛,力气不比男同志差;雪天,她跳上几米高的种子垛上扫积雪,胆量不比男同志小。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大伙儿都把她当作是种业队伍里的“花木兰”。

现在正是玉米出苗后拣苗保质的关键时刻,在张掖市甘州区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内,于秀萍都会在她所管辖的制种玉米地里给农户们进行技术指导。先集中讲解一会儿,再现场演示一番,这是于秀萍多年下地养成的习惯。

于秀萍:“田间管理这个除草啊,壮根啊啥的都比较关键,因为这个一精细了,它将来单产的产量、亩产量都能有显著性的提高。”

记者:“那现在我们除草啊田间的(管理),多管理几次,就是说为咱们的增产,第一步咱们就成功了?”

于秀萍:“对对。”

甘州区党寨镇三十店村村民 秦彪:“她(于秀萍)每天来就到地里转着 看着,到哪个环节该干啥,人家技术员就给我们现场就指导,指导的我们就把,一道一道的工序往好干就行了。”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去年,于秀萍所在的中化集团中种公司西北生产基地,在张掖市流转了近7000亩土地,一心打造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这一举措给制种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大大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却也给于秀萍等制种技术员增加了繁重的负担。

张掖市农科院院长 刘建勋:“这个土地流转,可以加速一个是标准化的进程,对提高玉米种植质量,会产生很好的效益,第二个还能带动农民,这个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这个提高种植产量,对提高品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都会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就变成产业工人了。”

于秀萍:“不仅仅说提供了一种技术顾问啥的,到啥时候该干啥了,还要告诉你家除草,应该除的啥程度,怎么个情况算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包括镂地,镂是这么深还是这么浅合适,每一项我们都要有个示范,有个实际操作,所以现在我们的技术员,不仅仅是当好一个技术员,光是技术指导,还要当好一个农民,所以今年对我们的挑战也比较大。”

这段时间,正是张掖的玉米出苗后进行首次灌溉的关键时期,也是于秀萍和她的同事们最为繁忙的一段时期。为了让流转基地的400亩制种玉米及时等到灌溉,于秀萍和同事们在田间地头奋战了整整一个通宵。

在这片制种基地内,为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农户们原先的小地块被平整为每块十五六亩的大地块。由于土地平整度不一,加上新起的田埂本就松软,使得灌溉起来相对比较费时费力。

于秀萍:“哎,水过去了吗?”

同事:“过来了。”

于秀萍:“满吗?水浇得咋样了?”

同事:“满了,满了。”

凌晨三点多,于秀萍和工友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这个临时住处。如此这般情形,自她走上制种行业后都不知倒已经历了多少次。

记者了解到,从事15年来,于秀萍基本上很少有休息日。白天,她带着质检部的人员巡查基地,7、8月份的伏暑天,她带头钻进玉米地中,一行一行地去雄去杂,忍受闷热潮湿和蚊虫叮咬,一干就是几十天;经年累月的田间劳作、风吹日晒和蚊虫叮咬,昔日白皙的皮肤已变得黝黑,美丽的面容已显露岁月磨砺的痕迹。

中化集团中种公司西北生产基地亲繁质控员 于露玲:“因为早上有了雾水嘛,基本上,女同志基本上出去一趟,全身上下都湿透了,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到中午的时候又特别热,而且钻到玉米沟里,那些叶子把脸都割的,都特别的不舒服,而且我那个热,我感觉基本上都是没办法承受的,但是这个工作必须就是在高温下面完成的。”

于秀萍:“我觉得是以前到城里,看见车啊,那种喧嚣感挺心烦的,但是一到地里面来,一看到苗子,来看着这个苗子绿油油的,每个阶段,我觉得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我就觉得也是一种享受。”

作为一名制种企业的质控员,于秀萍的工作确实艰辛,但她却从这个岗位中找到了乐趣,感受到了快乐。真是这种乐观阳关的心态,使得她在工作中不断勇攀高峰,屡屡取得佳绩。 2011年,于秀萍成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作物种业科技工程”项目“农作物新品种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课题的主要成员。她参与完成的“高产、稳产玉米杂交种‘长城799’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得中化集团201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今,满身荣誉的于秀萍依然在这片盛产玉米种子的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依旧通过这片黄土地实现着自己的人身价值。不过一个沉甸甸的梦想早已在她的心头扎根,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培育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种子来。

于秀萍:“我的梦想呢,我觉得是,就是在学校的时候,梦想比较多,但是现在我觉得很简单,我就有时候和同事也说,我要啥时候能自己培育个品种,然后老百姓地里的产出也比较高,是不是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都能改善,我现在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梦想。”

(2013年6月14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新闻直播间》)

友情链接